查看原文
其他

李白:《渡荆门送别》

读诗君 读诗君 2020-09-16

原文再现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渡荆门送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[唐] 李白

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

作 者 简 介


        李白(701~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、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。有“诗仙”之美誉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其诗以抒情为主,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,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,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,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。诗风雄奇豪放,想像丰富,语言流转自然,音律和谐多变,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,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,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。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30卷。 

创作背景

     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,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,但具体写作时间有多种说法,主要有三种: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(724年),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(725年),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(726年)。根据郁贤皓的说法,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(724年)辞亲远游。诗人从“五岁诵六甲”起,直至远渡荆门,一向在四川生活,读书于戴天山上,游览峨眉,隐居青城,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,这次离别家乡,发青溪,向三峡,下渝州,渡荆门,轻舟东下,意欲“南穷苍梧,东涉溟海”。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,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。

注释译文

词句注释:

⑴荆门:山名,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,与北岸虎牙山对峙,地势险要,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。

⑵远:远自。

⑶楚国:楚地,指湖北一带,春秋时期属楚国。

⑷平野:平坦广阔的原野。

⑸江:长江。大荒:广阔无际的田野。

⑹月下飞天镜:明月映入江水,如同飞下的天镜。下:移下。

⑺海楼:海市蜃楼,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。

⑻仍:依然。怜:怜爱。一本作“连”。故乡水: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。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,把四川称作故乡。

⑼万里:喻行程之远。  

参考译文:

     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,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。

     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,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。

     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,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。

     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,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。


诗歌赏析

      “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”,首联撇开亲人送别场面不写,而紧扣诗题,直接交代远渡的第一站“荆门”、此行的去向“楚国”及“游”的目的。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,按常理,不免有点恋恋不舍。然而好男儿志在四方,岂能英雄气短?诗人突破常情的羁绊,将一切离愁别绪驱诸笔外,这样起笔,尽显少年豪壮、奔放的意气和本色。

      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,回头看,那与诗人相伴相随的群山,这时,已隐没在身后广袤的原野中。再向前看,长江和作者一道进入了楚地,一泻千里。颔联描绘诗人进入楚地所见,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异乡山水画。此时,诗人立足“荆门”,背后是生养他的巴山蜀水,眼前是楚地的原野,一片广阔自由的天地。此情此景,诗人作何感想?一个“尽”字隐含了远离故乡的淡淡惆怅,而一个“流”字则表明诗人去意已决,仿佛和一去不返的长江之水一样。至此,诗人恣情山水的快意,前行的乐观、豪壮,早冲淡了离别的忧愁。无怪乎胡应麟在《诗数》中说,诗中三、四句,“太白壮语也”。

      “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”,颈联先写夜景,再写白天景色。你俯视江面,只见月亮映入江中,好像从天上飞下一块明亮的宝镜。月亮是李白笔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常见的审美意象,最著名的当如《静夜思》。在这皎好的月光下,诗人独处异乡,怎能不撩起恼人的乡思?然而诗人竭力描写月亮的色彩美和动态美,突出其神奇与美妙,丝毫不露感伤的痕迹。不仅如此,在读者面前诗人接着推出一层更美妙的境界。你伫立船头远眺,白天的江面上,云蒸雾绕,阳光照上去仿佛是海市蜃楼般的仙境,这种变幻、凄迷的景象又会激起诗人对未来多少遐思和神往啊!

      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”,更令人鼓舞和欣慰的是,故乡的江水不辞劳苦,万里相送,又使诗人增添多少一往无前的勇气啊!尾联不说自己如何留恋故乡,而说长江的水是故乡的水,且对自己有情有意,因此值得爱怜。其实,长江自上游至下游,本为一江之水,没有蜀楚之别,而在作者眼里,这江水仍是故乡的水。“仍怜”二字,足见诗人对故乡情深意笃,梦牵魂绕,而“万里”二字则在柔肠百结中翻出一层豁然开朗之境,赫然透出一股昂扬奋进之气。


写作特色

     这是一首送别诗,但它与一般送别诗不同,首先表现在明写少年壮志,暗含淡淡离愁,两种感情或显或隐,或浓或淡,相互交融,因此,全诗自始至终高扬着奋发向上的主旋律,而其中的乡情又婉曲流转,令人荡气回肠。其次,作者不写送别场景,而重点写别后旅途所见美景;不写亲人送别,而写故乡山水相伴相随,于无别处写别,在难送时写送,转换视角,翻空出奇。这样,诗歌的立意、剪裁令人耳目一新。正因为如此,才给读者和评论家们留下了许多疑问和困惑,才更值得细细咀嚼、品味。

—《END》—

每日热门微信号排行






▼ 点击阅读原文,进入中华大文库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